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成效显著!4000余项成果服务国计民生

2023-08-18 20:08:52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资料图片)

中国空间站已于2022年底全面建成,工程随即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全面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始终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进入新阶段,“应用”更加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8月18日,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召开,就空间站工程应用成果总体情况进行交流。

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中国空间站工程坚持边建边用,研制部署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设施,持续滚动开展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国家太空实验室也已正式运行,空间应用有序展开、成果频现。截至目前,空间站安排在轨实施了110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领域,获得原始实验数据近100TB,下行了近300个实验样品。

其中,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实现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寿命周期培养,在功能基因调控方面的发现有望促进地面新品种水稻株系培育和高产增收。在航天医学实验领域,开展了长期航天飞行条件下失重、辐射等复合因素对航天员健康、行为与能力的影响等原创性机理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在人体心血管、骨骼等方面获得了航天医学新发现,发展了航天员健康维护新方法新技术。在空间材料科学领域,首次获得壳/核结构组织相分离合金材料,有望为航空航天、核电等行业有关相分离合金材料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在空间新技术领域,空间高效自由活塞斯特林热电转换试验相关效率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未来载人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技术基础。

林西强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就着眼于充分发挥应用效益的目标,提出“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理念。三十余年来,工程服务国计民生,空间应用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各行各业。

比如,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物材料、药物、医疗和农业技术;微重力流体、燃烧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家材料短板问题、改进相关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等作出了贡献,以空间实验获得的一种非晶合金制备方法为例,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设备的量产零部件中。利用飞行任务开展的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4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400多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此外,工程应用取得的成果还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公共服务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助力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不仅如此,中国载人航天始终致力于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积极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和空间应用的进步发展。截至目前,已与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以及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家航天机构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围绕中国空间站更多的合作项目正在酝酿孵化。此外,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的首批国际合作项目载荷将很快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与欧空局联合实施的10个空间应用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我们还将长期高效运行体系完善、水平领先的国家太空实验室,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展望未来,中国空间站有望获取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一大批创新科技成果。”林西强说。

林西强介绍,国家太空实验室在基础研究方面,将瞄准宇宙起源演化、物质本质规律、人类太空长期生存等重大前沿问题,持续产出新认知、新理论,已布局的世界领先超冷原子物理实验平台调试进展顺利,有望在超低温量子物态、量子相变等方面预期取得新的重大发现。在技术创新方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突破和掌握医药、材料、能源等领域相关核心关键技术,服务国家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例如通过开展空间材料制备研究,可为国家战略急需材料的制备与工艺改进做出实质贡献,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实验室能力提升方面,未来空间站将结合国际空间科学发展态势与国家战略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空间站维护升级策略,研制并上行新型科学仪器与试验载荷,持续提升太空实验室规模与水平。(经济日报记者郭静原)

标签:

最新内容